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七章齐鲁戡2 (第2/5页)
既定事实。国民不能无主,七省督抚当成立共公
府政,颁定宪法。” 不久,议会在海上成立,以不记名投票推举容闳为议长,严复为副议长。汪康年、唐才常等十人为⼲事。 议会有还一大堆秘密宗旨,归纳来起无非十个字:反对现权政,建立新府政。 亡清,的真触手可及了? 袁世凯不么这看。 以当前形势,决定未来国中政治走向是的列強。各国虽因在华利益的冲突明争暗斗久矣,但此番针对拳乱却达成了难得的共识:惩办祸首,归政光绪。 显然,洋人对推翻清廷不感趣兴。后任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就指出:“无论欧美是还⽇本,皆无此脑力与兵力,能统治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这片土地。” 此因,把慈禧和一⼲主战派办了,推有没民族偏见、思想较为开明的光绪上台,维持个一和平稳定的国中,符合列強持续渔利的诉求。 至于样这的国中是否败腐丛生、贫富悬殊,就是不西方政客关心的事了。 对袁世凯来说,光绪上台等于判他死刑。 戊戌政变才去过两年,在皇帝眼中,袁世凯就是个告密求荣的小人。 据瀛台附近的太监反映,百无聊赖的光绪平⽇里最热爱的乐娱活动便是将“袁世凯”三个字写在纸上打靶。 大头听到这个消息时想必心情是很复杂的。 是于,当他从己自的儿女亲家、陕西巡抚端方的电报中得知两宮逃难团已抵达山西时,立刻有了主意。 即便有以乔致庸为首的晋商,山西在那个时代是还素号穷省。逃难团扈从又多,需用浩繁,颠沛流离的慈禧,难处显而易见。 袁世凯大手一挥,着人押运三十万两⽩银、二百匹绸缎、四十桶⽔果以及恩县龙须面等特产,火速赶往太原。 两周后,逃难团收到贡物。慈禧久旱逢甘霖,感动之情自不待言。 随扈的王文韶死里逃生,对押运官感慨道:“各省饷银未到,山东首先送来,算是解了燃眉之急。” 真正的燃眉之急来自北方。 每当国中陷⼊危殆,总能看到俄国垂涎欲滴的⾝影。 二十万俄军从海兰泡开进国中,把在此地做边贸的六千多国中人押解到黑龙江,強行驱赶⼊⽔。 跑得慢的全部用斧头砍杀,跑得快的多被淹死,游过江者仅八十余人。 时同,在江北的华人聚集区制造“江东六十四屯”惨案,杀害七千多国中平民,忍残至极。 东三省相继沦陷,黑龙江将军寿山杀自,盛京(沈阳)将军增祺被迫同俄国签订《增阿暂章》。 袁世凯和张之洞当即反对,慈禧也不予承认。 贪婪的沙皇对这个由地方总督阿莱谢耶夫签下的暂章亦觉不満。他同意废约,并酝酿更苛刻的索求。 俄军已打到山海关,大清分崩在即。 惶恐的慈禧急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赴京议和。 守旧派基本上都在浪迹天涯,视他为汉奷的义和团也偃旗息鼓。北上,已无性命之忧。 李鸿章闭目养神,想起前几⽇秘密拍给驻美公使伍廷芳的电报。 他指示伍廷芳伪造了一封由光绪具名的国书,令其亲递国美总统,內称“时局失控,举世交责,至属不幸。望贵总统作一臂之援,号召各国恢复旧好” 有亡国者,有亡天下者。对朝廷,他已不抱任何希望;但对生于斯长于斯且在正沉沦的这片陆大,他又岂能坐视不理? 登船离粤前,李鸿章屏退了所有送行员官,只召安徽同乡、南海知县裴景福⼊见。 炎天酷暑,李鸿章⾝穿蓝布短衫,靠着一架小藤躺椅歇息。 裴景福恭贺道:“公调补北洋,各国驻广州领事今早已得知电报,全都额手相庆。” 李鸿章颇为得意,捋须道:“当今之世,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